2020年10月10日下午2点,“紫砂导师团•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讲堂第七课开讲,由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鲍玉梅老师为学员们讲解《紫砂圆器的制作与欣赏》。
鲍玉梅,生于宜兴丁蜀陶艺世家,1984年进入宜兴方圆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技术。1990年因个人的勤奋努力及聪慧颖悟,跨进宜兴方圆紫砂工艺厂研究所,1992年被厂部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造型设计艺术”,系统学习了素描、陶瓷造型、陶瓷造型基础、陶瓷造型构成、传统装饰、陶瓷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其间得到了张守智、王建中、李正安等教授的悉心传授,经考试后以优异成绩结业。
2010年,鲍玉梅老师和天津书画家何家英老师联袂合作,实现书画家与陶艺家的合璧创作;2011年,和韩美林老师合作,设计制作《天书壶》系列。
鲍玉梅老师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她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发表,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
鲍玉梅老师从事紫砂制壶三十余年,被收藏家公认为德艺双馨的紫砂艺术名人。她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钻研、刻苦好学的精神,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了简练大方、灵动秀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今天讨论的几何形体的紫砂壶,是指“光素器”,俗称“光货”,讲究形体的比例关系和线条的合理走向,对规范性的要求较高。光货具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对几何形体紫砂壶的详细表现和内质延伸,讲究“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圆器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且曲线多为非标准的圆弧,流畅柔美,富有张力。圆弧在实空间与虚空间上均构成了圆形,多个大小、弧度不同的圆形重叠、变化、映衬,构成圆器珠圆玉润之态。
同时,圆器对细节的要求是极高的,口、盖、底、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均要协调匀称,无懈可击。因此,圆器造型遵循一个四字基本规则,即“圆、稳、匀、正”,而纯净简约、素面素心的外形也是其器型特征的核心所在。
圆器具体造型分类中,有婉约优美的球体、半球体,譬如“一粒珠壶”、“西施壶”、“美人肩壶”等;也有高古敦厚的圆柱体,譬如“秦权壶”“汉铎壶”、“高钟壶”、“井栏壶”等;另外还有雄健大度的球体、扁球体,譬如“掇球壶”、“仿古壶”等。
形——器之实质,物之所倚。形,一直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了具体构造的形成,没有了实质形态的存在,那么所谓的紫砂器也就不存在了。于紫砂壶而言,造型是以最直观的形式来承载壶的艺术特性,以最具象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神韵内涵的。
紫砂光器的造型,纯粹的几何圆球体或椭圆球体是很少的,透过紫砂壶造型的有限体量和空间,充分感受其内在的无限魅力。
制作一把壶,需要制壶者的创新理念,也需要内蕴某种意义和追求,这样才能体现壶的灵气。
紫砂“掇只壶”的造型,是紫砂造型中一种富有特色、极具情趣的艺术形式,它的圆润之美形成了紫砂造型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形式。
// 制作部分工具
制作紫砂壶不仅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学会自制工具。制作工具的过程中,能把做壶的要求在工具上表达出来。
学会制作工具对做壶会有很大的帮助。鲍老师建议:至少学会自制竹篦只和线梗。
// 掇只壶的制作要点
1、盖板线比壶口线要略微厚一点,“天地线”适当要厚重些。
2、壶盖尺寸要比壶口稍微大一点,绝对不能缩盖。壶盖未上“子口”前,壶盖可以先放上去看看口盖尺寸是否合适。
3、装壶嘴、壶把的时候要注意:肩部两边的弧线要对称,肩部过渡到壶嘴、壶把的线条要平滑,要有协调性;壶把末尾走势要稍微有点往上勾。
//调砂与铺砂:
铺砂与调砂,顾名思义是利用紫砂自身特性来进行装饰的艺术形式。经铺砂或调砂的作品,外观上可见隐隐砂粒,璀璨精巧,整体蕴藏着古拙砂味,可谓唯美风雅,匠心独运。
调砂工艺是通过在紫砂泥料中掺杂或粗或细的砂粒,进而丰富或改变紫砂器表面的肌理,从而产生让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并且以一种区别于一般紫砂器的胎质优势,优化其泥性结构。
调砂工艺由紫砂成熟期标志性人物时大彬开创。“凤首印包”和“虚扁”两壶为时大彬所作并留存于世的调砂精品,它们完美保留了明末紫砂器的泥质特性,调砂所掺入的砂粒虽然在外观呈现上颗粒感极强,但其布局均匀,无论是视觉还是手感上均粗而不糙,给人以砂和泥是天然一体的感觉。且颇具一种古雅而厚重的整体艺术美感,在装饰层面亦带给人美的享受。
铺砂工艺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将处理好的不同色泽的缸砂或紫砂泥矿砂粒(一般指直径1mm左右的碎块熟砂)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尚未烧制的紫砂)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经烧成后,掺入的砂粒与坯体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增强作品的装饰美感。
在众多铺砂好手中,黄玉麟堪称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的铺砂壶作精气神极佳,得到世人的充分赏识与认可。
“铺砂升方壶”和“采茶图方斗壶”是黄玉麟的铺砂代表作。两壶在主体造型上取材于旧时量米的方斗,壶身呈四方梯形,上窄下宽,给人以厚重稳定的视觉效果。壶身、壶盖、壶纽、壶嘴、壶把均呈方形,方方正正,棱角分明。而方把更是改进成圆弧形,使原本刚正挺拔的姿态中增添了些许柔和之气,方中寓秀,古朴大方。
铺砂也是鲍玉梅老师在进行紫砂艺术创作中十分喜爱和擅长的一类装饰,并且成为一种个人风格,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具体表现。铺砂除了能够带给作品锦上添花般的装饰美感外,还能整合一把壶的架构,平衡一把壶的气质,提升一把壶的层次。
研究传统优秀紫砂器中对“砂”这一元素进行特别表现的诸多作品,尤其是运用调砂技法和装饰工艺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紫砂艺术发展的不朽生命力,它们提升的不仅是作品的审美,也是紫砂这一门传统手艺的创新能力。
传承是守正,创新是发展,宜兴紫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历史。紫砂壶艺流传至今,光是靠艺人的守旧是不行的,正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长久的走远。宜兴紫砂壶也并不能一味的创新,而是要在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脱离了这些,便脱离了紫砂壶的文化发展轨道,不符合传统与创新的发展规律。正是由于紫砂壶艺人的不断承古出新才能创作出姿态万千的宜兴紫砂壶,造型种类的队伍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纵观宜兴紫砂壶在不同的时期,其风格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的审美风向标,这便是紫砂壶创新的意义所在。
//如何创新
1、打好扎实的基础,练好基本功再去创新。
2、创新要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寻找一些素材进行创新,比如说新的元素、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把这些融入创作的作品中,然后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和理念,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3、多和前辈交流,多去看作品展览,不断开拓视野,提升眼光。
4、一个成功的艺人,他的作品一定会具备以下条件:时代特征、文化涵养、自己的作品风格。
//青铜元素器型:历久弥新的青铜记忆
中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青铜制作工艺精湛,技术娴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极大,而其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更是蔓延至今,穿越茫茫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延续着内心深处的青铜情结,保存着历久弥新的青铜记忆。
紫砂陶器,尤其是紫砂壶,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善于和传统文化艺术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丰富多样的青铜器无疑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内容。论今谈古,我们可以从留存于岁月长河中的经典青铜元素紫砂器中,找寻到其艺术风格发展的轨迹,进而将更为丰富的理解融入紫砂创作或审美里。
明代万历年间徐友泉的“仿古盉形三足壶”、现代裴石民的“圈顶三足鼎壶”可以说是青铜元素器型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青铜元素器型的研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紫砂器”的释义:其一方面是指器型是传统的、经典的,另一方面则是指它所蕴含的内容与中华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关系密切,融会贯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研习,则是在了解传统、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历史、提升文化涵养,并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与文化架构,从而具备独自创作和创新的能力。
金瓯壶和文鼎壶的创作得益于对传统紫砂器的研究,“金瓯壶”直嘴刚劲,环把柔和,刚柔相济,端设飞耳,方便端拿。平坡形壶盖微突,柱形纽拔地而起,似中流砥柱,一气呵成。壶身圆润有余而不失优雅,三弯流顺势伸展,端把弧度自然,壶盖似一顶半圆帽,恰好“戴”在壶口,从而使上下形成一圆球状整体。而壶纽的圆珠状设计,则成为壶体形象最鲜明的缩放表现,大珠小珠和谐统一,作品取古意,以三足鼎立喻之。壶口线韵变化表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整体具鼎之势而又小巧玲珑,把玩适度,故谓“文鼎”,成为对青铜元素的另一种解读与表达。
欣赏紫砂壶的一个核心原则是这把壶是否是一件“有气质的工艺品”。
紫砂壶的气质包含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性三个组成部分,具备了这三点的紫砂壶作品,无疑是值得我们欣赏和收藏的。
1、实用性,即功能。紫砂壶应具有适茶性,便于提拿、冲泡和清洗,容量合适,且可蕴色、香、味,保温性好,适应冷热急变而不易爆裂。
2、艺术性,即审美。紫砂壶造型中,光货有“素面朝天”的风格,花货有“生动逼真”的气质,筋纹器有“精密严谨”的特性等。同时,恰当到位的装饰亦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审美作用。另外,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调配的泥料,对作品的整体效果均有影响。制作者的技法及工艺水平、创意能力等,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原创类紫砂壶的审美格局,这种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品对欣赏者而言也是一种考验。
3、文化内涵性,即人文品位。欣赏紫砂壶时,我们应放慢心灵,通过壶的造型特征和装饰内容等,去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读懂其中所蕴含的意趣精神,进而在与作品的共鸣里体会到紫砂壶的意境魅力。
仿鼓壶以器型简单、造型稳重、神韵古朴而闻名。壶盖平圆,中间微鼓,边沿凸起成弦,子口呈一线,平整圆滑,纹丝合缝。扁圆钮沉稳有力,壶肩凸鼓挺拔,气势逼人。壶身腰腹略鼓,浑圆敦实。壶嘴壶把,圆润别致,拿捏稳当。把下有垂,富于灵动。仿鼓不仅造型美观大方,而且极易品茗,为历代茶人所钟爱,流传甚广。
掇球壶,被誉为紫砂圆壶中最为经典的款式之一。“掇球”的“掇”字,有 “堆叠”的意思。从名字上直观分析,掇球,意思为堆叠起来的球形。壶身是一个大球,壶盖是一个半球,盖滴又是一个小球,这样三球堆叠,既突出了“掇”,又表现了“球”。加上线条柔和的壶把,小巧圆润的壶嘴,使整个掇球壶比例协调,节奏鲜明。程寿珍被誉为“近代掇球第一人”,他所制掇球壶在国际赛事上多次获奖,为中华民族工艺在世界上增光添彩。”
洋桶壶是紫砂茗壶里较为常见的一种传统款式,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其壶体为高圆柱体形,壶嘴呈抛物线上扬,壶盖呈牛鼻造型,左右盖眼为椭圆形,并相互对称。简练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精巧的块面,这些共同组合成了朴实无华的紫砂洋桶壶。洋桶壶器形较为大众,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它不仅是紫砂艺人的宠儿,也是百姓田间地头之物,以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而一度盛行。多年来,洋桶壶始终保持着传统样式,虽做着相同的器型,却在精气神上得到了不同的升华,传承着牛盖洋桶的经典。
石瓢壶是紫砂的传统经典造型,这把石瓢壶作于80年代,由紫泥制成。壶底的三足呈等边三角形,比高石瓢的高并且大,看起来更为美观,体现出整个壶体柔中带刚的特点。壶嘴为三弯嘴,三条微曲线的造型使之看起来非常柔和。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壶盖为截盖式,盖上的桥钮是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型,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相呼应。壶把与壶嘴、壶身、壶盖、壶钮的曲线弧度十分协调,构成了一种静态的柔美。此款石瓢体现出铮铮男子柔情的一面,更表现出了其创作的广度与深度。
请问鲍老师,现在很多人做掇只壶在做壶颈的这一步会用到刹凹,请问“上坨只”和“刹凹”这两种手法在制作上各有什么优劣之分呢?
运用刹凹工艺时,成型手法、工艺过程一气呵成,泥料颗粒走向一致,壶型的整体性好,线条流畅,颈肩贯气,气韵生动,但难度相对较大。对于颈部较矮的作品,可以采用上坨只、覆滋泥的手法来完成,这种工艺相对容易掌控。
老师,现在有很多新式制壶工具出来比以前的古法制壶工具更加简便,是否会失去传统制壶的意义?
紫砂壶制作工艺区别与其他陶瓷成型工艺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紫砂成型过程需要借助品种繁多、精巧实用、使用方便的制作工具,这也是紫砂工艺的魅力之一。紫砂壶制作工具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升作品品质,能较好地实现作者的创造思想。
转载自 | 宜兴陶非遗研究中心